
法治日报记者 董凡超 马利民股票配资资讯网站
他是一名退役不褪色的军人,一名扎根基层二十五载的共产党员,更是一位用脚步丈量民情、以智慧创新治理的平安守护者。
从军营到地方,从普通干部到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委政法委副书记,张祥平始终以“钉钉子”的精神扎根平安建设一线,把部队锻造的坚毅品格化作服务人民的赤诚担当。他带领团队打造出全国知名的“郫都治理模式”,以敬业和奉献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时代使命。
1990年,张祥平怀揣报国理想走进军营。十年的军旅生涯,锤炼出他雷厉风行、精益求精的作风。转业至地方工作后,面对陌生的基层工作,他白天走访记录民情,晚上研读政策法规,亲手总结出一套基层高效治理方法,被同事们称为“活字典”。
在街道工作期间,为化解征地拆迁矛盾,他连续数月驻村协调,推动多起积案妥善解决。2016年主持区综治办工作后,面对网格治理资源分散的困境,他大胆提出“多网合一、一格多员、一员多职”的创新理念,带领团队走遍全区147个村(社区)。为借鉴先进经验,他曾一天内往返重庆、深圳多地,凌晨出发、深夜返回,车上还在讨论技术方案,最终绘制出郫都区治理新蓝图,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域专职网格化工作。同事回忆:“张书记办公室的灯总是亮到深夜。他常说,‘部队教会我,打仗要知己知彼,治理更要摸清底数、找准痛点’。”
面对智能化、数字化大势,张祥平始终保持“归零心态”,主动学习AI、大数据等前沿技术,推动全国首个“郫都智能网格”和“AI网格”落地。2021年,在推进智能网格实战化运行中,这项无先例可循的工作,成了他孜孜不倦探索的方向。团队成员感慨:“张书记年纪不小,学习劲头却比年轻人还足。为了弄清一个系统逻辑,他能拉着专家连问三四个小时。”
正是这股“钻劲”与“韧劲”,让他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“门外汉”成长为行家里手。他主导的“数字化智能网格建设”入选全国“2023年法治获得感典型案例”,郫都区率先实现综治、网格等多中心融合运行,完成从“人工化”到“信息化”再到“智能化”的跨越。
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中,张祥平既当指挥员,又做战斗员。从中心选址、改造到部门入驻再到机制构建、信息化落地,他放弃所有节假日休息时间,全程参与、亲力亲为,忍着胃病的折磨,每日加班至深夜,短短3个月,他熬白了双鬓。他编写综治中心规范化运行手册,建立40余项工作制度,协调解决各类难题,也深入基层担任“调解员”,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倾听诉求、化解纠纷。同事们说:“张书记的办公室在机关,但他的工作阵地永远在群众家门口。”他还创新推出“AI调解员”,实现“一案一码”溯源追踪,“AI调解员”上线当天,一位大娘到区综治中心调解赡养纠纷,当“AI调解员”给出解决方案时,大娘摸着屏幕说:“这中心,连机器都懂人心!”
2024年,某小区临街足浴店噪声引发反复投诉。张祥平接待群众后,连续一周实地走访,设身处地寻找问题根源。随后启动“综治中心呼叫、部门报到”联动机制,协调生态环境、商务、消防、街道、社区、物业等单位,依据政策法规和法律条款,站在双方立场开展联合调解。通过多部门协同发力,困扰居民七年之久的噪声问题得以解决。
在群众心中,他是“能办实事的张书记”。面对复杂纠纷,他组织专题研判,亲自参与调解;牵头开展全区“盗抢骗”整治,获省、市公安机关通报表扬。张祥平说:“有些事不能光靠法律条文,当事人心里有怨气,倾听、沟通,也许就能把怨气化解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把诉讼的前线再向前推一步,让矛盾化解在诉前。”郫都区综治中心运行以来,信访量与法院先调案件持续下降,张祥平牵头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5362件,收到群众锦旗近百面,群众满意率保持在98%以上。
无论是全国首创的全域专职网格化与信息平台融合治理,还是全省率先实施的预付式监管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,郫都区都取得了扎实成效。然而,作为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”,他们也面临资金短缺、技术瓶颈、部门协同等多重挑战。
张祥平常说:“创新就是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一条路。”正是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,让“郫都治理模式”从蓝图走向现实:全国首创综治中心智能信息平台,整合13个部门资源,实现矛盾“一窗受理、闭环处理”,获中央多部委认可;打造“智慧治理”新范式,研发“郫都数智网格”系统,归集数据超500万条,依托智能AI预警技术,预警风险10万余次,相关案例获评“全国法治获得感典型案例”;培育“枫桥经验”新样本,创新“五老调解”“商家共治”等机制,“郫都网格治理模式”入选全国《加强与创新社会治理典范案例汇编》,郫都区获评“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区”。
荣誉背后股票配资资讯网站,是张祥平“把论文写在田间地头”的坚守。为研究网格化治理,他亲自培训网格员;为优化智能平台,他与技术团队同吃同住,突破多项瓶颈。当各地考察团称赞“郫都经验”时,他说:“这些成绩是基层同志一步步走出来的,我只是个汇总人。”
易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