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每日商报配资王
商报讯(通讯员张泓渊 记者 祝芷媛)在川西高原的蓝天白云下,一阵清脆的歌声从崭新的音乐教室里飞出,一群脸颊泛着高原红的孩子,第一次用稚嫩的嗓音唱出了完整的音阶。不远处的美术教室里,孩子们正用浙江援建的专业画具,描绘着他们眼中的雪山、牦牛和格桑花。这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,正是浙江对口支援四川工作结出的又一硕果。
从“有学上”到“上好学”
补齐素质教育短板
过去,对于高原地区的许多学校而言,由于资金和师资的限制,音体美课程往往是“纸上谈兵”。孩子们心中对艺术和运动的渴望,缺乏被点燃的土壤。
为改变这一现状,浙江省建德市对口支援乡城县工作队在持续多年的教育援川工作中,精准聚焦高原学校素质教育的短板,启动了一项名为“高原雏鹰梦想启航”的专项计划。
如今,在浙江援建资金的强力支持下,一所所高原学校的校园里,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。
曾经空荡的教室被布置成色彩斑斓的创意天地。画架、调色盘、水彩笔、油画棒等一应俱全。墙壁上挂满了孩子们的画作,从唐卡元素到江南水乡,想象力在这里自由翱翔。在专属音乐教室里,配备了电子琴、打击乐器,让抽象的乐理知识变得可视可感。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了专业的发声练习,并组建起了学校历史上第一个合唱团。在体育器材室,篮球、足球、排球、跳绳、羽毛球以及适合低龄儿童的趣味体育器械琳琅满目……
杭州援派甘孜州乡城县委常委、副县长郎佳宁坦言:“我们计划通过‘资金+人才’的双轮驱动模式,不仅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改造和升级功能教室,更关键的是配套派遣了专业的音乐、美术和体育教师,进行驻点支教,为孩子们的梦想插上翅膀。”
“种子教师”
留下带不走的队伍
硬件设施的改善是基础,而浙江援川教师团队的到来,则为这片土地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来自建德的美术老师谢莹说:“我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画画,更是要保护好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和对美的感知。同时,我也通过‘传帮带’,培训本地的老师,希望我们离开后,这门课程能一直高质量地开展下去。”
同样来自建德的体育老师关文祥则引入了浙江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,设计了大量趣味性与锻炼性兼备的游戏,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增强体魄,培养团队精神。他说:“看到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、欢笑,眼睛里闪着光,我觉得一切辛苦都值了。”
这些援川教师如同“种子”,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根植于高原,为当地培养了一支“带不走”的专业师资队伍。
如今,高原的孩子们有了更多元的成长选择。他们可以在美术教室里勾勒未来,在音乐教室里放声歌唱,在绿茵场上追逐梦想。一位名叫卓玛的藏族小女孩骄傲地展示着她的画作《我的新学校》,画上有蓝天、雪山,还有一幢挂着“浙江援建”标识的红色教学楼。她说:“我长大了想去杭州看看,看看西湖是不是像老师说的那么美。”
从硬件提升到软件支持配资王,从知识传授到梦想启迪,浙江援川教育团队用真情和实干,悄然改变着高原教育的生态。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对口支援,更是一场跨越千里的爱心接力,为雪域高原的雏鹰们插上了艺术与体育的翅膀,助力他们飞得更高、更远。
易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